◎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愈容易想起的事情,我們對它發生的機率估計就會愈高。
人們已經在猜測在烏克蘭的波泰士(Boltysh)隕石坑也是由天外衝擊物造成,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和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相關。一個寬12公里的物體撞擊產生寬100公里,深30公里的大坑 撞擊深坑隨後坍塌,留下一個寬200公里,幾公里深的隕石坑 現在,隕石坑大部分被湮沒在水下,上面有600公尺的沉積物 在陸地部分,隕石坑被石灰石覆蓋,但隕石坑邊緣部分有地陷 研究人員最近在這個隕石坑鑽取地質樣本,研究隕石坑的構成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尼科爾松博士的團隊,在把兩個隕石坑相聯繫的問題上十分謹慎。
相比之下,造成納迪爾隕石坑的隕石帶來的衝擊就小得多。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它是否是一個母體分裂出的一部分,即在一段時間內是否有多個碎塊隕石撞擊了地球? 希克蘇魯伯是否是一堆隕石,即它被一個小隕石環繞?」 「有很多有趣的問題有待研究,因為知道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形成的同時,可能還有另外一個隕石坑形成,會讓人感到額外興奮,因為這會稍微改變對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理解。恐龍無法承受這種氣候劇變。過去地球可能遭到一群巨大的星際隕石撞擊的想法,並非今日才有。
這樣就能證實納迪爾是個隕石衝擊形成的地質結構,而不是其他諸如由古代火山噴發形成的不相干的結構。隕石衝擊地面形成了200公里寬的衝擊壓力地帶,這個過程伴隨著地球發生巨大震動,海嘯和全球的火焰風暴。但他亦提到,許多耗時耗力製作出來的深度國際新聞,最後卻乏人問津,也是造成媒體不願意投入的問題之一:「電視台不願意製作國際新聞,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究竟是因為觀眾不愛看,導致電視台不想做?還是電視台不做,所以觀眾沒得看呢?」 2018年,華視新聞主播房業涵也曾發文表示:「國際新聞,佔了整節新聞的四分之一版面,這是以前不曾出現過的事情。
主要原因當然還是近三年,國際面臨許多重大事件。同時,2019年的『Podcast熱潮』也帶動許多新的聽眾進來(聆聽國際新聞節目)。但如果我們也這麼想,那麼這點改革也宣告失敗。(中略)國內媒體常常簡單翻譯外電原文內容,例如《華爾街日報》或《紐約時報》的原文很長,國內媒體翻譯做成報導時,只有簡單擷取濃縮報導、甚至偏頗報導。
與此同時,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台灣遇上『Podcast熱潮』,除了閒聊型節目以外,以國際新聞為主要內容的節目,也成長了許多,這個趨勢是相當明顯的。」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裴洛西訪問團。
2014年,便有傳播學系教授於《天下獨立評論》以題為〈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撰文,指向主流媒體產製的國際新聞比重偏少、也偏向娛樂性內容的問題。當然,這與我們無法參與大多數的國際組織是有關係的。」 「當然在早年,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國際新聞好像跟台灣沒多大關係,我們就像是所謂的『亞細亞孤兒』,只是漂在太平洋的一座島,存在感很低。業內人士認為,台灣長年籠罩的認同政治困境,也隨著近年美中關係惡化、目睹多場區域衝突與戰爭的發生,逐漸被放大。
(中略)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配合,我們抗中保台的目標一直都不變,未來割蘿蔔外電驛站還有賴大家多多參與,豐富社團的內容,讓大家的眼界更開闊。媒體觀察:熱潮約從2019年開始 成立於2015年的《轉角國際》是聯合報系集團旗下的新媒體,臉書粉絲頁追蹤數約21萬人,以國際新聞編譯、跨國採訪等報導為內容主力,擁有許多習慣網路生態的年輕讀者這並不是由於社會環境有了改善,因為18歲以下青少年的相對貧困率還在不斷上升。我開始思考其原因,並意識到孩子們遭遇的生活困境與過去有所不同了。
如今的50歲以上的人在經濟高速成長期度過了他們的青春期。」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迷霧」永遠不會散去 「生活在高原期社會的年輕人有一種感覺,認為明天和後天都會和目前的狀況一樣。
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只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卻又在不同的群體中「分棲」的話,在疫情下會加速這種割裂。維持關係的唯一方法是接受同好帶來的強大壓力。
今(2022)年1月在東京大學校門前發生的高2男生殺傷事件,可以說是自我傷害式犯罪的變種,加害者在對自己的未來愈來愈感到焦慮之後,殃及無辜。文:板倉君枝(曾供職於出版社、報社,現為nippon.com編輯部在職作者和編輯) 受訪對象:土井隆義 青少年犯罪率下降 土井隆義教授以研究與年輕人有關的各種社會問題而聞名,如網路成癮、霸凌和經濟差距等,他最初的專業則是犯罪社會學。於是開始關注自己周圍的人在看哪裡,開始彼此在意,這使人們增加了焦慮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豐富了人際關係,但疫情減低了社團活動的時間,和在課後開展真正互動的機會。「在學校生活中,很難分棲在完全不同群體中。然而,在那個相信努力工作就會得到回報,在一個不斷向上攀爬的年代度過青春期的那一代人的價值觀很難改變。
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自1973年以來,每五年實施一次的「日本人的意識」調查顯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日本人的生活滿意度一直在上升,這一趨勢在16-29歲的年輕人中尤為明顯,截至2018年,約95%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的生活總體上感到滿意。」 與此對照的是,老年人的刑事犯罪率正在逐步增加。
「例如,10多歲孩子的父母大多為3、40歲的人,他們青春期的時候日本已經處於一個『高原期』。另外,這也是由於年輕人的「生活滿意度」很高的緣故。
這種情況在2000年代發生了逆轉,認為存在問題或為此擔憂的年輕人數量激增。要改變青少年時期形成的心態,是相當困難的。
各種調查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他們有強烈的野心要達到更高目標,因此不能適應今天的社會。有很多『噪音』從外面傳進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GDP基本保持平穩,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原期』。
」 然而,為了確保一個安穩之地而將人際關係封閉化的話,反而更容易造成孤立。如果一旦被同好群體排斥,就會立即陷入孤立。
有的時候自我傷害行為還會像這樣轉嫁到他人身上。這是一種不能表達真心話的「群居孤獨」狀態。
很難相信霧霾會在未來散去。孩子們沒有像經濟高速成長時期那樣,被迫遵循父母的價值觀去努力工作,追求更高目標。
」 因害怕孤立而招致「群居孤立」 根據內閣府的一項意識調查,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對自己與朋友和同伴的關係感到擔憂或擔心的年輕人(18-24歲)的數量呈下降趨勢。對此,土井教授指出,老年人有其特有的生活困境,這一點反映在高犯罪率上。「儘管相對貧困率較高,但滿意度卻在上升,究其原因是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期望值比過去降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愈是年輕的一代,在疫情中失去時間的意義就愈重。
在過去,即使一個人有點調皮搗蛋,似乎也能找到出路活下去。如果讓SNS成為主要的溝通平臺,就很容易選擇與誰聯繫,這就導致了純粹的封閉性關係。
他們反抗社會和父母,累積一些不滿情緒,但並不是通過犯罪來發洩不滿情緒,而是做出一些源於焦慮情緒的事件來。他們處於『迷霧』之中,無法看清前進的方向。
孩子和父母的價值觀沒有太大差別,所以不會發生衝突。當社會轉入『高原期』時,人們都不知道該往哪裡走了。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06:46天狐定制
2025-04-05 06:28天狐定制
2025-04-05 06:26天狐定制
2025-04-05 05:58天狐定制
2025-04-05 05:52天狐定制
2025-04-05 04:50天狐定制
2025-04-05 04:44天狐定制
2025-04-05 04:27天狐定制
2025-04-05 04:25天狐定制
2025-04-05 04:09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